玉米高产栽培措施与病虫害防治

一、玉米种子准备与播种技术

1、种子准备

    (1)根据玉米种植类型选用品种。春播玉米要求生育期长、单株生产力高、抗病强的品种;夏播玉米要求早熟、矮杆、抗倒伏的品种;套中玉米则要求株型紧凑、幼期耐荫的品种。

    (2)精选种子:选择纯度、净度、发芽率高的种子,玉米单交种的种子净度应不低于98%,发芽率不低于85%,纯度96%以上。好的玉米种子生活力强,营养物质丰富,表面光滑有光泽。剥开种子,好种子的胚呈现黄白色,有光泽,并且向外的一面略有凹陷。发芽率较低的或无生活力的种子胚部向外凸出,表现胚体积增大、无光泽、较暗淡等。种子的大小、色泽、籽粒类型、粒形等差距较小,且很近似,这样的种子纯度较高。否则纯度较低。

    (3)种子处理:晒种,晒种2-3天,对增加种皮透性和吸水力,提高酶活性,促进营养物质转化有一定作用,可使出苗率提高,早出苗1-2天,增产6.4%。

播种技术

2、确定播期

      玉米的播期主要由玉米的种植制度、温度、墒情和品种决定。春播玉米:耕作层温度稳定在10-12度,土壤最大持水量60%以上,北方适宜播期在4月份。套中玉米:套种玉米的播期可从5月上旬到六月上旬。夏播玉米:早播是夏玉米增产的关键,高产夏玉米播种下线为6月10-25日。

3、播种深度

      一般情况下播种深度以3-5cm为宜,墒情差时可适当增加播种深度。

二、整地技术

      春玉米整地技术:包括秋季整地和春季整地。秋季整地,要求在前茬作物收获后立即灭茬,施入有机肥进行早秋耕、深秋耕,早秋耕比晚秋耕增产,秋耕比春耕增产。耕地深度一般16-20cm,耕后立即镇压1-2次。春季整地,要求减少耕作次数,结合基肥早春耕。

      夏玉米整地技术:1、在冬小麦收获前灌好麦黄水,小麦收获后灭茬、施肥、浅耕后播种;2、硬茬直播,采用硬茬播种机顺麦垄条播,同时施入肥料,播后灌&ldquo蒙头水&rdquo。

三、灌溉技术

      玉米绝对耗水量大,春玉米为2550-6000m3/hm2,夏玉米1860-4440 m3/hm2。可分四个需水时期:1、播种至拔节期,占总耗水量的18%。2、拔节至吐死期 占耗水量的38%。3、吐丝至灌浆期占总耗水量的32%。4、灌浆至成熟占耗水量的10-30%。

      灌溉也需分四个时期:1、底墒水,春播玉米每公顷900立方,夏玉米750立方,如果抢种可浇蒙头水。2、大喇叭口期灌水,结合施肥进行灌水,使土壤保持田间最大持水量的70%-80%,灌后进行培土。3、抽雄开花期灌水,使土壤保持田间最大持水量的80%,开花期干旱会使玉米大幅度减产。4、粒期灌水,使土壤保持田间最大持水量的70-75%。

四、施肥技术

      玉米生产百公斤子粒需肥比例为:氮:五氧化二磷:氧化钾为2.5(kg):1.0(kg):2.5(kg)。可分为基肥、种肥和追肥。

      基肥:玉米的基肥以有机肥为主,化肥为辅,氮、磷、钾配合使用,重视磷、钾肥。种肥:种肥有壮苗的作用,土壤肥力低、基肥用量少使用种肥效果明显。追肥:追肥时期要依据玉米需肥规律、地力基础、生长状况决定,一般分为:苗肥,高产田氮肥用量占总追肥量的30%,中产田占40%,低产田重追苗肥,占60%;穗肥,一般在大喇叭口时期追高产田穗肥氮肥用量占总追肥量的50%,中产田占60%,低产田占40%;粒肥,玉米抽雄至开花期追粒肥,粒肥氮肥用量占总追肥量的10-20%,开花期喷施磷酸二氢钾和微肥。追肥要深,一般12-16cm。

五、田间管理

      苗期管理:1、间苗、定苗,间苗一般在3-4叶期,定苗在5-6叶期,应去弱留强,去伪留真,大小一致,在病虫害严重的地区可适当推迟间苗、定苗时间。在严重缺苗断垄的地方进行移苗、补苗,方法是在幼苗3-4叶期在雨天或阴天午后进行。2、蹲苗粗壮,方法是苗期不施肥、不灌溉、多中耕。苗色深绿、长势旺、地力肥、墒情好的情况下才蹲苗,夏玉米一般不蹲苗。3、中耕除草,一般中耕2-3次,深度应掌握两头浅,中间深的原则。化学除草剂阿特拉津、乙草胺效果好,一般播后出苗前使用。

      穗期管理:1、追肥、灌水;2、中耕培土;3、去孽,去孽时要防止松动主茎根系,同时要彻底从腋基部拔出干净,以免再生;4、病虫害防治,穗期的重点虫害是玉米螟和棉铃虫;5、化控调节,在穗期喷施生长调节剂(如玉米健壮素)能促根防倒。

      花期管理:1、追施粒肥;2、浇灌浆水;3、隔行去雄,可以再抽雄始期(雄穗刚露出顶叶,未散粉前)及时隔行去雄;4、适时收获,子粒乳线消失(蜡熟末期)时收获可以增加玉米产量。

六、病虫害防治

玉米粗缩病

 

      玉米粗缩病是由玉米粗缩病毒(MRDV)引起的一种玉米病毒病。MRDV属于植物呼肠弧病毒组,是一种具双层衣壳的双链RNA球形病毒,由灰飞虱以持久性方式传播。玉米粗缩病是我国北方玉米生产区流行的重要病害。玉米整个生育期都可感染发病,以苗期受害最重,5至6片叶即可显症,开始在心叶基部及中脉两侧产生透明的油浸状褪绿虚线条点,逐渐扩及整个叶片。病苗浓绿,叶片僵直,宽短而厚,心叶不能正常展开,病株生长迟缓、矮化叶片背部叶脉上产生蜡白色隆起条纹,用手触摸有明显的粗糙感植株叶片宽短僵直,叶色浓绿,节间粗短,顶叶簇生状如君子兰。叶背、叶鞘及苞叶的叶脉上具有粗细不一的蜡白色条状突起,有明显的粗糙感。至9至10叶期,病株矮化现象更为明显,上部节间短缩粗肿,顶部叶片簇生,病株高度不到健株一半,多数不能抽穗结实,个别雄穗虽能抽出,但分枝极少,没有花粉。果穗畸型,花丝极少,植株严重矮化,雄穗退化,雌穗畸形,严重时不能结实。

      在玉米粗缩病的防治上,要坚持以农业防治为主、化学防治为辅的综合防治方针,其核心是控制毒源、减少虫源、避开危害。

1、选用抗病品种;

2、整播期根据玉米粗缩病的发生规律,在病害重发地区,应调整播期,使玉米对病害最为敏感的生育时期避开灰飞虱成虫盛发期,降低发病率;

3、清除杂草,路边、田间杂草不仅是来年农田杂草的种源基地,而且是玉米粗缩病传毒介体灰飞虱的越冬越夏寄主;

4、加强田间管理,结合定苗,拔除田间病株,集中深埋或烧毁,减少粗缩病侵染源。合理施肥、浇水,加强田间管理,促进玉米生长,缩短感病期,减少传毒机会,并增强玉米抗耐病能力;

5、化学防治:喷药杀虫。玉米苗期出现粗缩病的地块,要及时拔除病株,并根据灰飞虱虫情预测情况及时用25%扑虱灵50克/亩,在玉米5叶期左右,每隔5天喷一次,连喷2-3次,同时用40%病毒A500倍液或5.5%植病灵800倍液喷洒防治病毒病。对于个别苗前应用土壤处理除草剂效果差的地块,可在玉米行间定行喷灭生性除草剂20%克无踪,每亩550毫升,对水30公斤,要注意不要喷到玉米植株上,克芜踪对杂草具有速杀性,喷药后52小时杂草能全部枯死,可减少灰飞虱的活动空间,田边地头可喷45%农达水剂,但在玉米行间尽量不用,以免对玉米造成药害。

玉米全蚀病

      玉米全蚀病为玉米土传病害,苗期染病时症状不明显,抽穗灌浆期地上部开始出现症状,初叶尖、叶缘变黄,逐渐向叶基和中脉扩展,后叶片自下而上变为黄褐色。严重时茎杆松软,根系呈褐色腐烂,须根和根毛明显减少,易折断倒伏。7、8月土壤湿度大时,根系易腐烂,病株早衰,影响灌浆,导致千粒重下降,严重影响玉米生产。病苗属子囊菌,存活于土壤病残体内,可在土壤中存活3年。该菌是较严格的土壤寄居菌,只能在病根茬组织内于土壤中越冬。


      主要靠综合防治。1、选用适合当地的抗病品种;2、提倡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或增施有机肥,改良土壤。每亩施入充分腐熟有机肥2500kg,并合理追施氮、磷、钾速效肥;3、收获后及时翻耕灭茬,发病地区或田块的根茬要及时烧毁,减少菌源;4、与豆类、薯类、棉花、花生等非禾本科作物实行大面积轮作;5、适期播种,提高播种质量;6、穴施3%三唆酮或三唑醇复方颗粒剂,每亩1.5kg。此外可用含多菌灵、呋喃丹的玉米种衣剂1:50包衣,对该病也有一定防效,且对幼苗有刺激生长作用。

玉米矮花叶病

 

      玉米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病,苗期受害重,抽雄前为感病阶段。最初在心叶基部叶脉间出现许多椭圆形褪绿小点或斑纹,沿叶脉排列成断续的长短不&mdash的条点,病情进一步发展,叶片上形成较宽的褪绿条纹,尤其新叶上明显,叶绿素减少,叶色变黄,组织变硬,质脆易折断,有的从叶尖、叶缘开始,出现紫红色条纹,最后干枯。一般第一片病叶失绿带沿叶缘由叶基向上发展成倒&ldquo八&rdquo字形,上部出现的病叶待叶片全部展开时,即整个成为花叶。病株黄弱瘦小,生长缓慢,株高不到健株一半,多数不能抽穗而早死,少数病株虽能抽穗,但穗小,籽粒少而秕瘦。病株根系发育弱,易腐烂. 矮花叶病源为病毒。毒源来源,一是种子带毒,二是越冬杂草上寄生。  玉米矮花叶病毒源主要借助于蚜虫吸食叶片汁液而传播,汁液磨擦和种子也有传毒作用。蚜虫介体,主要是麦二叉蚜、高梁缢管蚜、玉米蚜、桃蚜和菜蚜等,其中以麦二叉蚜最为重要。病害的流行及程度,取决于品种抗性、毒源及介体发生量,以及气候和栽培条件等。品种抗病力差、毒源和传毒蚜虫量大、苗期"冷干少露"、幼苗生长较差等都有会加重发病程度。

 

      防治措施:1、选用抗病品种;2、清除田间杂草,拔除感病弱苗,选用壮苗移栽,减少毒源;3、加强肥水管理,提高抗病能力;4、药剂治蚜防病,可用乐果乳剂1000倍液,或氧化乐果1200-1500倍液于麦蚜迁移盛期喷雾一、二次,可杀死蚜虫介体,减轻危害。若与麦田防治蚜虫结合,效果更佳。

玉米螟

      成虫体长12-15毫米,翅展20-34毫米。 雄蛾前翅黄褐色,有2条褐色波状横线,两线间有2个暗斑,近外缘有一褐色横带,前足跗节末端暗色,中足胫节不特别扩大,无毛束或沟。雌蛾前翅淡黄褐色,暗斑较横线色深,后翅线纹模糊或消失,第8腹节背板腹缘强骨化,并有深褐色复杂皱纹。 卵粒扁椭圆形,乳白色,呈鱼鳞状排列成卵块。 幼虫5龄,老熟幼虫体长25毫米,背面淡褐色,灰黄色或淡红色,腹面乳白色,背线明显,两侧有较模糊的暗褐色亚背线。中胸和后胸背面各有4个毛疣,每疣生刚毛2根,第1-8腹节背面各有两排近圆形毛片,前排4个较大,后排2个较小,腹足趾钩3序缺环。蛹黄褐色,体长15-18毫米,第5-7节各节前缘有突边板,臀棘黑褐色,上有钩刺5-8恨。成虫黄褐色,体长10-14毫米,前翅内横线呈波状纹,外横线锯齿状暗褐色,前缘有两个深褐色斑。后翅略浅,也有两条波状纹。卵椭圆形,黄白色,长1毫米。一般20-60粒粘在一起排列成不规则的鱼鳞状卵块。幼虫共5龄,老熟幼虫体长20-30毫米。体背淡褐色,中央有一条明显的背线,腹部l-8节背面各有两列横排的毛瘤,前4个较大。蛹纺锤形,红褐色,长15-18毫米,腹部末端有5-8根刺钩。

 

      防治方法:1、在越冬虫羽化前(3月底以前)处理完玉米、高粱、棉花等越冬寄主的茎秆和穗轴,这是消灭越冬幼虫、减少越冬虫源基数的有效措施;2、在黄淮海平原春夏玉米产区及晋、陕、苏、皖、川、湘、鄂等省,改玉米高梁的春播为夏播,可使第一代玉米螟由于缺少寄主植物和繁殖场所发生量锐减,而控制第二三代的发生程度,减轻对夏玉米的为害;3、在成虫发生期,设置黑光灯和性诱剂诱杀成虫;4、种植抗虫品种;5、在玉米螟产卵盛期,或每百株玉米有卵块1-2块时开始,每亩释放赤眼蜂10000头,隔5天再放l次,可有效控制玉米螟的为害。也可在玉米螟卵孵化期,用每毫升含100亿个孢子的Bt乳剂200倍液均匀喷雾;6、在玉米心叶期,可用0.5%一六O五颗粒剂或用3%克百威颗粒剂,用粒剂撒药瓶向玉米心叶内定量撒施,每株l克。在玉米穗期,用50%敌敌畏乳油800倍液,或90%敌百虫1000倍液,或50%甲胺磷乳油l500倍液,每株5~10毫升,灌注露雄的玉米雄穗。也可将上述药液滴几滴在雌穗顶端花丝基部,药液可渗入花丝,熏杀在雌穗顶部为害的幼虫。

玉米蓟马

 

      主要是成虫对植物造成严重为害。为害叶背致叶背面呈现断续的银白色条斑,伴随有小污点,叶正面与银白色相对的部分呈现黄色条斑。受害严重者叶背如涂一层银粉,端半部变黄枯干,甚至毁种。

      防治方法:1、邻近麦田的玉米田要加强水肥管理,发现干旱时,适时浇水施肥,可减轻受害;2、虫口密度大或有可能大发生的地块及时喷洒20%丁硫克百威乳油或10%吡虫啉可湿性粉剂、1.8%爱比菌素乳油、10%除尽乳油2000倍液、40%氧化乐果乳油1500倍液、25%辉丰快克乳油1500&mdash2000倍液。

玉米田棉铃虫

 

      成虫体长14-18mm,翅展30-38mm,灰褐色。前翅有褐色肾形纹及环状纹,肾形纹前方前缘脉上具褐纹2条,肾纹外侧具褐色宽横带,端区各脉间生有黑点。后翅淡褐至黄白色,端区黑色或深褐色。卵半球形,0.44-0.48mm,初乳白后黄白色,孵化前深紫色。幼虫体长30-42mm,体色因食物或环境不同变化很大,由淡绿、淡红至红褐或黑紫色。绿色型和红褐色型常见。绿色型,体绿色,背线和亚背线深绿色,气门线浅黄色,体表面布满褐色或灰色小刺。红褐色型,体红褐或淡红色,背线和亚背线淡褐色,气门线白色,毛瘤黑色。腹足趾钩为双序中带,两根前胸侧毛连线与前胸气门下端相切或相交。蛹长17-21mm,黄褐色,腹部第5-7节的背面和腹面具7-8排半圆形刻点,臀棘钩刺2根,尖端微弯。

      防治方法:1、搞好预测预报;2、农业防治。采用上草环法,将稻草或麦秸浸湿,做成直径1.5-2cm的草环,在棉铃虫成虫产卵前及幼虫3龄前,把做好的草环用久效磷、甲胺磷、万灵等杀虫剂与敌敌畏1:1配成500倍液浸透,然后用工具夹药环套在玉米果穗顶端。也可用久效磷、甲胺磷配成500-800倍液涂穗,防治3龄前幼虫。